一、近60年全球食糖消費形勢回顧
(一)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經濟重建和人口恢復期的高增速階段
20世紀50年代、60年代人口高增長,食糖消費平均增長率3.96%。二戰結束后,經濟重建企穩向好,在降低法定婚齡、鼓勵多生多育及生存保障措施等人口政策下,各國也相繼進入人口恢復期。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相對滯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,主要由于經濟建設進展緩慢難以支撐民生,尤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衛育保健等基本條件得到改善才實現人口高速增長和經濟發展。
(二)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限制下的增速下滑階段
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食糖消費增速由近4.0%降至平均2.25%,主要由于人口增速開始下滑。全球人口增速由近2.0%最低降至1.74%,平均增速為1.8%。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,主要包括1971年7月“晚、稀、少”和1980年1月“一胎化”政策。另外,1972至1974年和1979至1982年兩次石油危機致使油價暴漲,高物價一度導致經濟生產停滯,造成了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食糖消費增速的兩次驟降至-0.2%和-1.1%。
(三)1990年至2010年經濟因素支撐的低速增長階段
1990年至2010年食糖消費基本維持在1.6%左右低增長階段,人口平均增速由1.8%降至平均1.4%,人均GDP增速由平均8.9%降至平均4.2%。人口增速已不足以支撐食糖消費增長,轉由經濟因素支撐,而期間多次經濟危機相繼造成食糖消費增速驟降到低點,導致食糖消費整體呈現低速增長。
(四)2011年至今增速再下滑階段
2011至今食糖消費增速繼續緩降,平均約1.38%左右。人口平均增速由1.4%降至平均1.1%,人均GDP平均增速由4.5%降至平均2.6%。其中2018年包括阿根廷、土耳其、俄羅斯、委內瑞拉在內的新興市場金融危機以及隨后發生的新冠疫情,致使食糖消費增速由增轉降至-2.2%。此階段人口和經濟支撐均顯乏力。
二、近10年食糖消費特點
(一)人均食糖消費水平穩中微增,北美洲和亞洲是近年消費支撐主力
近10年全球人均食糖消費量維持在20.2千克左右,幾無增長,平均增速僅為0.08%。具體變化來看,10年前南美洲人均食糖消費位居首位,但近年降幅明顯,從2010年35.91千克降至2022年30.56千克,平均增速-1.33%,被北美洲和歐洲趕超;歐洲常年穩定在32.27千克至35.74千克范圍;北美洲和亞洲是近年消費支撐的主力,北美洲由2010年30.28千克增至2022年的34.08千克,平均增速1.01%;亞洲由2010年的14.90千克增至2022年16.37千克,平均增速0.98%;大洋洲降幅明顯,從2010年33.25千克降至2022年28.04千克,平均增速-2.48%;非洲則常年穩定在14千克左右,平均增速-0.49%。
(二)人均食糖消費絕對數量來看,2022年北美洲、歐洲、南美洲位居前三
從人均食糖消費水平來看,北美洲、歐洲、南美洲分別位居前三。2022年,北美洲人均消費34.08千克,歐洲人均消費35.75千克,南美洲人均消費30.56千克,大洋洲和亞洲分別為28.04千克和16.37千克,非洲約為14千克。世界平均水平約為20千克,處于大洋洲和亞洲人均食糖消費水平之間。

(三)糖稅政策在爭論中加碼
理論來看,加征糖稅到減少肥胖的傳導路徑復雜。目前研究表明,過多食用含糖產品會增加肥胖風險,對糖征稅能夠降低食糖消費。但糖稅不僅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影響,還對生產者生產決策產生影響,廠家一方面減少食糖添加量,另一方面添加更多替代甜味劑,最終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難以定論。
三、食糖消費形勢展望
(一)人口總量及峰值展望
“少子化”導致人口總量達峰時間不斷提前,本世紀人口即將達到峰值。老齡化人口占比增加,可能引起消費結構變化。根據聯合國2024年7月11日發布的《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》預測,世界人口將在2084年達到約103億的峰值。但30年前預測為“全球人口在本世紀內將一直增加”,10年前預測為“世界人口在本世紀內達峰為小概率事件”,2022年預測為“達峰在2086年”。人口達峰時間一再提前,主要由于“少子化”,即生育率持續下降。
(二)高果糖玉米糖漿替代消費格局不會發生重大變化
高果糖玉米糖漿(HFCS)作為另一種主要的熱量甜味劑,主要用于飲料中作為食糖的替代品。與食糖不同,它是一種液體產品,全球消費仍將集中在美國、墨西哥和中國等少數國家,因此,消費格局不會發生重大變化。其中,最大的生產國美國仍將是主要消費國。
熱線:4006-230057
信息:0772-3023699
商城:0772-3023997